赛罕区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民委、教育厅、团委联合印发的《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重点工作安排》,从思想引领、协调联动、创新举措、提升服务等四个方面,对赛罕区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进行安排部署,以双向交流、实践育人活动为抓手,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双向奔赴”为核心,搭建交流平台
赛罕区与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和西乡塘区开展云交流活动,组织多所学校青少年结对交流。巨华小学与广西南宁市明秀小学两所民族团结共建学校通过云上平台进行互动,以非遗展示、歌舞交流等形式共同参加“相约歌海耀广西,非遗焕彩明秀情”第二十届校园民俗文化节。赛罕区组织5所学校的26名少先队小骨干和辅导员参加第三期队长学校主题实践活动,建立“小石榴籽队长信箱”,交换“红领巾交流卡”,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了各族青少年在文化、学习等方面的互学互鉴,也为之后开展青少年活动搭建了良好的沟通桥梁。
以“宣传教育”为基石,深化思想认同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弘扬各民族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优良传统,形成包容、和谐、温暖的社会氛围。深度提炼“赛罕区四个一体化全面推进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工作亮点成效,被《学习强国》《央广网》等主流媒体转载刊发。通过组织线上线下学习培训、专业交流、才艺展示等活动,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群体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维护者、宣传者、践行者。
以“文化交流”为纽带,增强认同感
赛罕区注重活动的实效性和科学性,结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策划交流内容,持续办好跨区域、跨城乡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通过体验不同地区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现代化产业、非遗传承保护等内容,通过视、听、学、游等方面沉浸式体验“海、边、山”等特色文化,增进青少年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方面,挖掘巴彦镇名言小学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教育系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下一步,赛罕区将继续为各族青少年搭建更多更好的平台,让他们在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欣赏中共同成长,切实推动各族青少年由“空间共存”向“心灵相通”转变,让各族青少年在交流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青春力量。
供稿:赛罕区委统战部